close
各位聰明的父母,能不能從以上的敘述中找出一些影響孩子語言發展的端倪呢? 除了先天或後天的生理、神經問題外,親子互動和孩子飲食習慣的養成,這兩者似乎毫不相關的情況,在孩子語言理解和口語表達的發展中,實際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當然影響的範圍除了語言發展之外,還包括了孩子全面的成長,像是認知、學習、情緒、社交、體能、肌肉動作、營養、健康等,因為孩子的各項發展是互相影響的。以上故事提到的情形其實在台灣並不少見,雙親都工作而由托嬰所、幼幼班、祖父母、外傭等照顧的孩子相當多,相對的孩子和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品質和時間有差異,孩子飲食習慣的培養也可能有所影響。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和孩子互動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部份:

ㄧ、重質又重量的親子相處
常常看到文化刺激不足的孩子來接受語言治療,一個六個月大就被送到托嬰所的五歲孩子來我這裡做語言評估,媽媽後悔的告訴我她決定要辭掉工作好好補償欠她孩子的親子時間,她說在托嬰所保母們都很忙,除了孩子的生理需求(飲食、睡眠、排泄)外,並沒有太多時間和孩子互動玩耍,她發現孩子的發展和其他孩子比明顯落後,而且沒有自信心,凡事都要看媽媽的臉色或觀察他人的反應才回應他人的問題或指令,在評估時我發現孩子的口語很少,發音不清楚、說話小聲,有時答非所問,我每問一個問題,他都看著媽媽似乎在等待指示,我懷疑孩子的聽力也有問題,告訴媽媽評估結果後,帶孩子去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果然孩子有中度的聽力問題。
家長或照顧者應該如何和0-2歲的孩子互動呢?多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多抱抱孩子,對著他說媽媽的話(motherese),如:唱歌、說話、說故事。媽媽的話是當成人和嬰兒說話時,會不由自主的將音調提高,重複簡單的字詞,用誇張的面部表情,嬰兒對這樣的聲音反應比較好,此外,也可模仿孩子的聲音作為回應。如:「寶寶,好乖!好乖!」

二、日常規範和適當的管教態度
一個一出生就由外籍女傭帶的4歲孩子來看語言治療師,父母說孩子脾氣很大,一旦要的東西沒得到,就動不動用哭鬧賴皮的方法,躺在地上打滾賴皮硬要爸爸買玩具。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說的來表達他的需求,原來是在家時,女傭為了飯碗怕得罪小少爺,一切順他,孩子在女傭沒有空馬上照顧到他的需求時,只要大哭,女傭就來了。這個孩子用嬰兒期的溝通方式,像哭鬧就可讓女傭就範,根本不需要,也沒有機會學習更高一層的溝通方式——口語溝通,所以給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及適當的管教,會教導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進而提高他的溝通能力。

三、在安全的範圍內鼓勵孩子用嘴、手、腳自由的探索有個孩子給祖父母帶到兩歲才被媽媽接回家,媽媽看到孩子還不會爬樓梯, 會說的字也沒有幾個,才到醫院復健科求助,詢問之下發現因為祖父母年紀大了又疼愛長孫,怕精力旺盛的孩子到處爬危險,都把孩子捧在手裡,只要孩子想爬或走,祖父母馬上把他拎起來,當孩子把東西放入嘴裡時,就趕緊抓住孩子的手, 把東西扯出來,如此一來,孩子不止可能動作發展遲緩,腦部發展也受到限制,父母應鼓勵孩子用五官及四肢探索世界,和他人一起玩。

四、適時添加副食品,鼓勵孩子適時多嘗試不同的食物
常常看到三、四歲的孩子到語言治療室來時還抱著奶瓶,講話構音不太清楚.,父母有些無可奈何的說:「沒辦法,孩子只吃零食,正餐不吃,只好餵他喝牛奶。」其實一般孩子四個月開始就可以在牛奶裡加些麥粉,喝果汁﹔六個月開始,可以用湯匙餵寶寶吃稀飯、果泥﹔到了七八個月大,孩子看到湯匙會主動把嘴打開吃稀飯﹔九個月大的孩子可慢嚼吃餅乾,十二個月大的孩子開始可以吃弄碎的固體食物,並自己搶湯匙要自己吃﹔到了兩歲,基本進食能力都應該建立了,也可以吃大部分成人吃的東西。進食能力像吸吮、咀嚼、咬等技巧的發展和口腔功能關係密切,說話的口腔器官包括嘴唇、舌頭、下巴、兩頰都需要靠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才能正常發展。

五、多和孩子說話,提供孩子溝通的環境,但不要逼孩子說
孩子都不一樣,同樣家庭的孩子,可能老大不到一歲就會叫爸爸媽媽,老二要到一歲半才會開始講話(文章後提供的發展里程表是給父母參考用的),所以並不表示孩子一定必須要一步不差的依次發展,如果孩子和父母的互動密切,理解他人說的詞彙,不用手勢的幫助也會執行指令,而且沒有下列的警戒訊號,應該給孩子時間,因為過多的注意反而會給孩子壓力,讓他根本不想嘗試說話。父母可試著製造一些溝通的機會像是故意把餅乾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讓孩子不得不要你幫忙,用間接的方法誘導比直接要孩子說話有效。

六、 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閱讀是最棒的語言活動,父母可用誇張的聲調和表情唸故事給寶寶聽,指著圖畫書上的圖案告訴孩子動物、人物的名稱和動作,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也可鼓勵孩子回答你的問題,他們會用手指給你看小兔兔在哪裡﹖有口語能力的孩子就可說出書上的圖片內容,重複書中的句子,閱讀可將孩子帶離當下時間和環境,讓孩子到過去、未來,到森林裡和動物玩、到海邊去探險,孩子的詞彙可因閱讀無限制的延伸,這也是豐富孩子語言的最好活動,也能為孩子的日後學業的學習打下基礎。

結語
語言是學習和思考的工具,語言發展遲緩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學業表現、社交能力、情緒管理和行為自制能力。請父母及時發現寶寶的語言問題,及早幫助孩子加強語言能力,至於父母應該如何察覺孩子不對勁的地方呢?
在台灣最常聽到父母說的一句話是「大雞慢啼」,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最有名的例子,聽說他到了三歲才開口說話。但請各位父母注意,也許在您們眼中,孩子有可能是未來的愛因斯坦第二,不過為了以後不至於後悔,還是請您在觀察到孩子一些不太尋常的表現時,儘速帶他給專業的語言治療師評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錨的ⓜⓐⓜⓐ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